中英街位于深圳鹽田區沙頭角鎮,原本是由梧桐山流向大鵬灣的小河淤積而成的一片灘涂,名為“鷺鶿徑”,
現在中英街已經成為深圳旅游勝地之一,在2008年被評為“深圳八景”之一。
由于街道兩邊分屬香港和深圳,就形成了一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,分屬深圳的一邊實行社會主義制度,由于街道分屬兩地管轄,所以游客前往中英街參觀,必須要辦理一張沙頭角邊境特別管理區通行證,才能進入景區。
自2018年開始,參觀中英街已經不再需要現場排隊辦通行證,只要提前一天關注,在鹽田微信公眾號即可預約參觀時間,不僅省去排隊時間,還免去了十元工本費。
關于中英街的形成,1898年在中英街立第一塊界碑,將中英街一分為二,東側為華界沙頭角,西側為英界沙頭角。第二年也就是1899年3月16日,中英兩國勘界官員來到沙頭角,在測量好的地方樹立木制界碑。3月18日沙頭角測量勘界結束,界碑樹立在干涸的河道中央,自此中英街正式形成。
中英勘界結束不久之后,兩邊的居民開始在河床的兩側搭建房屋擺攤做生意,慢慢形成街道的形制。
二戰期間,日軍從深圳沙頭角入侵香港,當時駐港英軍無力抵抗,港督隨即宣布無條件投降,中英街被日軍侵占。
建國以后,由于中英關系持續緊張,我國開始執行政治邊防和軍事邊防政策,港英政府則實行“宵禁”,中英街自此變成了邊防禁區。
1962年由于深圳、香港兩地經濟的巨大差異,深圳爆發大規模港浪潮,甚至驚動國務院,沙頭角成為逃港浪潮的最前沿。據歷史記載,深圳總共爆發過五次大規模逃港浪潮,分別為1957年、1962年、1972年、
1979年,傳言當時深圳羅湖口岸人山人海,就連樹上都爬滿了人,準備隨時爬火車偷渡香港。
1980年深圳逃港大潮上報中央,8月26日經濟特區在深圳設立,幾天后大規模偷渡現象基本消失。
中英街街道兩側店鋪林立,改革開放初期,由于中英街內很多商品在國內都買不到,中英街成了國人著名的“購物天堂”。
據說80年代中英街的金店一天就能賣出一噸黃金,錢都是用麻袋裝,而如今國內隨處都可以買到境外商品,中英街這種現象基本消失殆盡,但中英街仍吸引著無數游客前往購物,畢竟去中英街比去香港方便。
中英街街道上矗立著20塊界碑,為方柱形,頂小底大,英界一側刻英文,深圳一側刻中文。
由于中英街勘界結束于1899年3月18日,所以中英街在中英街博物館前建有一座警世鐘,每年3月18日都會敲響警鐘,警示后人勿忘國恥。
中英街文化墻由浮雕圖案構成,表現中英街一些歷史重大事件。
中英街博物館分四個展廳,一樓展廳介紹深圳歷史,二樓展廳介紹鴉片戰爭及香港被割讓的歷史,三樓展廳介紹抗戰時期,四樓展廳則介紹建國后,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。
地址: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中英街41附近
交通:公交車做到三家店站,暫無地鐵直達。
以上就是由優質生活領域創作者 深圳生活網小編 整理編輯的,如果覺得有幫助歡迎收藏轉發~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stunningviral.com/1035.html,轉載請說明來源于:深圳生活網
聲明: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,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,均為本站原創發布。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,可聯系我們進行處理。分享目的僅供大家學習與參考,不代表本站立場。